2023-09-13 15:11:15
今天,是第12個“世界膿毒癥日”。世界膿毒癥日是2012年9月13日由全球膿毒癥聯(lián)盟(GSA)及其創(chuàng)辦成員(WFSICCM、WFPICCS、WFCCN、ISF、SA)共同發(fā)起成立,口號是:控制膿毒癥,拯救生命(“Stop Sepsis,Save Lives”)。旨在提高政府衛(wèi)生部門決策者對膿毒癥的重視,提高公眾對膿毒癥造成的醫(yī)療衛(wèi)生和經(jīng)濟負擔的認知。
每年,全球約有 5000 萬人患上膿毒癥,5例死亡中就有1例與膿毒癥相關,每年超過1100 萬人因此喪生,每2.8秒就有一例。膿毒癥(Sepsis)是一種由感染引發(fā)的致命性疾病,疾病誘因可能是任何類型的感染。如果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并迅速治療膿毒癥,則其可能會導致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乃至死亡。膿毒癥是導致患者入住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患者的首要死因。2017年中國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xiàn),全國每年新發(fā)膿毒癥患者486萬,死亡83萬人。
PCT和IL-6聯(lián)合檢測可實現(xiàn)膿毒癥早期準確診斷
降鈣素原(簡稱PCT)是一種蛋白質(zhì),當嚴重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以及膿毒血癥和多臟器功能衰竭時,它在血漿中的水平升高。自身免疫、過敏和病毒感染時PCT不會升高。局部有限的細菌感染、輕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癥不會導致其升高。PCT水平的升高也可出現(xiàn)在沒有細菌感染或細菌性病灶的嚴重休克、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紊亂綜合征(MODS)等疾病中。
2014年中華醫(yī)學會重癥醫(yī)學分會發(fā)布了《中國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治療指南(2014)》,該指南制定了膿毒癥診斷標準,降鈣素原(PCT)被納入膿毒癥診斷標準。
白介素6(簡稱IL-6)是一種細胞因子,在人體急性炎癥反應鏈中處于中心地位,誘導產(chǎn)生CRP和PCT等多種主要炎癥因子,是炎癥發(fā)生時最早升高的標志物,也是感染早期診斷的敏感標志物。
研究表明,感染后炎癥標志物開始升高,感染后2小時IL-6達到峰值,感染后24小時PCT達到峰值,IL-6升高較早、是感染早期診斷的標志物。
PCT和IL-6聯(lián)合檢測的意義
1.對感染早期預警及重癥肺炎、膿毒血癥等診斷靈敏度和特異性更高:IL-6具有較高的靈敏度,PCT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兩者聯(lián)合檢測可以優(yōu)勢互補,有效提高膿毒癥診斷的準確性;
2.更易區(qū)別G+和G-菌:IL-6在G-菌(革蘭氏陰性菌)的血流感染中,其升高程度遠高于G+菌(革蘭氏陽性菌)感染組。PCT、IL-6均明顯升高,則G-菌感染的可能性大,若PCT高,而IL-6不明顯,則應考慮G+菌的可能性大;
3.輔助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開展PCT+IL-6的聯(lián)合檢測有助于提高抗菌藥物治療前送檢率,輔助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藥物使用前對降鈣素原(PCT)和白介素6(IL-6)兩項感染血清學指標的檢測被列入2021年國家醫(yī)療質(zhì)量安全改進10大目標。
4.有利于新生兒敗血癥的診斷:新生兒48h內(nèi)PCT有生理性升高,不易判別是否感染;而IL-6無生理性升高,與PCT聯(lián)合檢測診斷更為精準。
國賽生物PCT和IL-6多種檢測方案助力臨床膿毒癥早期診斷 Kemilo系列化學發(fā)光測定儀
可檢測心肌類、炎癥類、甲功類及激素類等20余個項目,試劑單人份包裝,項目可自由組合,操作簡單并且節(jié)約成本。適合門急診快速檢測。
今年,國賽生物推出了新一代PCT和IL-6磁微?;瘜W發(fā)光法檢測試劑盒,僅需35uL樣本量即可完成檢測,支持全血、血清和血漿樣本,具有線性范圍寬、用血量少的優(yōu)勢,更適合新生兒、兒童等采血困難患者使用。
ELLUME-A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
檢測速度200T/H,通量升級滿足更大檢測需要,不停機連續(xù)批量檢測樣本,靈活應對急診臨時樣本,全面減少上機過程中的人工操作。五大專利:自動進樣軌道,樣本批量處理;反應杯抓取裝置,簡單又高效;反應杯裝載系統(tǒng),省時省力;系統(tǒng)磁珠試劑旋轉(zhuǎn)座設計,實時混勻磁珠;智能預插入試劑位,不停機裝載試劑。檢測菜單涵蓋炎癥、心標、甲功、性激素、腫標等60多個項目。
參考文獻:
[1]拯救膿毒癥運動:膿毒癥與膿毒性休克治療國際指南(2021)
[2]中國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治療指南(2014)
[3]Recent advances in biomarkers of sepsis.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Vol. 39,No. 6,November 25,2021
[4]Naka T, et al. Arthritis Res 2002; 4(Suppl 3):S233–S242.
[5]Brunkhorst FM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1998, 24: 888-892 Meisner M., J Lab Med 1999;23:2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