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8 13:34:39
何為M蛋白
M蛋白是漿細胞或B淋巴細胞單克隆大量增殖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異常免疫球蛋白,其氨基酸組成及排列順序十分均一,空間構象、電泳特征也完全相同,本質為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輕鏈、重鏈等)。由于它產(chǎn)生于單一克隆,又常見于多發(fā)性骨髓瘤(MM)、巨球蛋白血癥(WM)、惡性淋巴瘤病人的血或尿中,故稱M蛋白。這些M蛋白又稱為副蛋白。
M蛋白血癥可分為惡性與意義不明兩大類。惡性M蛋白血癥多見于多發(fā)性骨髓瘤(包括輕鏈?。?、巨球蛋白血癥、重鏈病、7SIgM?。⊿olomen-Konkel?。?、半分子病及不完全骨髓瘤蛋白病等。意義不明的M蛋白血癥又分為兩種,一種是與其他惡性腫瘤(如惡性淋巴瘤)伴發(fā)者,另一種即所謂良性M蛋白血癥。
M蛋白主要臨床應用
——在多發(fā)性骨髓瘤中的應用
MM的特點是惡性漿細胞在骨髓中積聚,并產(chǎn)生高水平的M蛋白。M蛋白常作為監(jiān)測MM的標志物,通常會隨著疾病進展而變化,多數(shù)情況下可從蛋白水平反映克隆大小,在預測MM患者的進展風險、預后及復發(fā)中有重要作用。
? 預測MM患者的進展風險
Gran等研究表明,意義未明的單克隆丙種球蛋白?。∕GUS)診斷后不斷變化的受累游離輕鏈(FLC)與M蛋白是進展至MM的重要預測因素,并且發(fā)現(xiàn)在低腫瘤負荷與低M蛋白產(chǎn)生的情況下,已經(jīng)可以觀察到異常的血清FLC比值。由此可考慮更加頻繁地監(jiān)測具有高風險的這部分MGUS患者。
? 用于治療反應和預后評價
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硼替佐米治療后M蛋白水平進行性下降的新診斷MM(NDMM)患者預后較好,而治療后M蛋白水平緩慢下降的NDMM患者預后較差,提示此類患者對硼替佐米治療不敏感,應及早調整治療藥物。臨床上常規(guī)方法如免疫固定電泳可能難以檢測到輕鏈型MM與寡分泌型MM患者中M蛋白水平,此外,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部分MM患者可隨著失去分泌副蛋白的細胞克隆而進展,即出現(xiàn)輕鏈逃逸。因此,在臨床中監(jiān)測M蛋白水平變化時還應該檢測MM患者血清和尿中FLC的變化。
——在巨球蛋白血癥中的應用
WM是淋巴漿細胞淋巴瘤中最常見的成熟B細胞淋巴瘤,主要表現(xiàn)為骨髓受累及IgM單克隆副蛋白的過度分泌。Gustine等研究表明,血清IgM水平可作為WM 患者癥狀性高粘滯血癥的預測指標,IgM水平>60g/L的WM患者處于發(fā)生癥狀性高粘滯血癥的高風險中,可對這部分血清IgM水平升高的無癥狀患者進行早期治療,以防止出現(xiàn)癥狀性高粘滯血癥的相關損傷。此外,WM通常涉及從IgM-MGUS進展為無癥狀WM最后再發(fā)展為癥狀性WM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常會涉及IgM水平逐漸升高,通過血清IgM水平監(jiān)測WM患者可反映疾病進展及突變負荷。
M蛋白的檢測方法
血清蛋白電泳(SPEP)、血/尿免疫固定電泳(IFE)及血清FLC比值、重輕鏈(HLC)比值都可用于檢測患者是否存在M蛋白。每種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在臨床應用中應聯(lián)合上述多種方法進行M蛋白的定性及定量檢測。
? SPEP:SPEP檢測較為簡便和普遍,技術要求較低。其不僅可以發(fā)現(xiàn)血中異常M蛋白,還可以對M蛋白進行定量。但是,SPEP的敏感性低,檢測下限為0.3~0.5 g/L;且SPEP不能進行M蛋白分型。
? 血/尿IFE:通過血/尿IFE檢測可以對M蛋白進行具體分型。IFE的檢測敏感度高于SPEP。血IFE可檢出血中高于0.2 g/L 的M蛋白,而尿IFE可檢出尿中低至0.04 g/L的M蛋白。IFE不能定量檢測。對于單純輕鏈型患者,應加做IgD免疫固定電泳鑒定是否為IgD型M蛋白。
? FLC檢測:一般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血清FLC。通過可特異性結合FLC的針對免疫球蛋白輕鏈結合面表位的抗體,可進行極低濃度的FLC檢測;并通過計算游離κ和游離λ的比值判讀出輕鏈的克隆性。其檢測靈敏度(10~30 mg/L)較SPEP和IFE進一步提高,可以對微量M蛋白進行定量監(jiān)測。
? 血清HLC檢測:是近年來發(fā)展的利用免疫法特異性定量檢測血清中同型特異性重/輕鏈對(如IgGκ和IgGλ),并利用HLC比值判斷克隆性的方法。其臨床應用尚在探索中。
國賽M蛋白檢測解決方案
國賽Omlipo及Aristo系列特定蛋白分析儀可用于FLC及免疫球蛋白(含IgG、IgM、IgA)的檢測,儀器性能穩(wěn)定,自動化程度高,采用經(jīng)典免疫散射比濁法,準確性高。
國賽FLC檢測優(yōu)勢:(1)靈敏度高,可達3mg/L;(2)高性能抗體能有效識別多個免疫球蛋白輕鏈抗原隱藏結合表位,避免漏診;(3)抗原過剩自動稀釋重測,可準確地檢測出高值樣本,避免鉤狀效應,更好地滿足臨床需求。
參考來源:
1.國際檢驗醫(yī)學網(wǎng) http://www.gjjyyxw.com/html/de_my/201503/20131.html
2.張柳蕓,向云會,李艷英,等. M蛋白在多發(fā)性骨髓瘤與淋巴瘤中的臨床應用[J].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22,30(4):1281-1285.
3. Gran C,Liwing J,Wagner AK,et al.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involved free light chain and monoclonal spike as markers for progression from 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to multiple myeloma. Am J Hematol,2021,96(1):23-30.
4. Xu L,Liu J,Chen M,et al. Early monoclonal protein decline pattern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Ann Hematol,2020,99(3):581-589.
5. Gustine JN,Meid K,Dubeau T,et al. Serum IgM level as predictor of symptomatic hyperviscosity in patients with 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aemia.Br J Haematol,2017,177(5):717-725.
6. Jiménez C, Ptieto-Conde MI,García-álvarez M,et al. Unravel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IgM monoclonal gammopathies: a gene mutational and gene expression study. Ann Hematol,2018,97(3):475-484.
7.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分會. 有臨床意義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癥的診斷及鑒別診斷中國專家共識(2022年版). 中華血液學雜志,2022,43(8):631-635.